市民在張寒暉文化廣場欣賞美景,。曹立峰攝
“這里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我每天都會過來轉轉,。”在昱馨家園小區(qū)居住的趙女士正帶著孩子在定州市清風南街與中興路交叉口南側的“口袋公園”里輕松散步。
據悉,,該“口袋公園”占地面積5328平方米,建設前曾是一塊“零碎地帶”。為提升城市品位,,定州市園林處設置了涼亭,、矮墻坐凳及健身設施,配以較大的冠幅樹種,,營造出豐富的休閑空間,,使“口袋公園”與周邊的城市景觀設計融為一體,不僅為城市增添了濃濃綠意,,還提高了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
綠地是“城市之肺”。定州市按照河北省委“三統(tǒng)籌三擴大四創(chuàng)建”活動要求,,緊緊圍繞創(chuàng)建省級森林城市和環(huán)京津生態(tài)過渡帶定位,,印發(fā)《定州市2022年國土綠化實施方案》,高標準,、高質量打造宜居宜業(yè)的生態(tài)之城,。
為增加城市“綠量”,定州市以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衛(wèi)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為契機,,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標準,對城市拆遷騰退地和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裸露土地進行整治美顏,,通過見縫插綠,、見空補綠,讓一個個邊角棄地改造成“口袋公園”,,變身“立體畫卷”,。
按照規(guī)劃,定州市推行城市道路十字路口“四分之一”法則,,至少在十字路口的一個拐角建設街頭綠地,。在舊城區(qū),結合老舊小區(qū),、商業(yè)街區(qū),、停車場等改造工程,同步開展“口袋公園”建設,;在新建街區(qū),,結合居住區(qū)建設和拆違拆遷,規(guī)劃建設一批“口袋公園”,有效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讓群眾享受綠色福利,。
定州市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局長孟超介紹說,在“口袋公園”建設中,,我們堅持“一園一特色”設計理念,,在實現(xiàn)與周邊景觀相融合的同時,積極探索實用性和城市功能的和諧交織,。例如在昱馨家園小區(qū)門口建設了貢學文化園,,在紫香園小區(qū)門前建設了櫻花園,在御園香榭小區(qū)建設了桃花園,。這些面積不等的“口袋公園”,,不僅提高了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也讓廣大群眾得到了便利和實惠,。
位于中山西路路南的瓷甌園占地面積1353平方米,,以“定州白瓷”為主題,經過巧妙設計,,建設了一條底蘊豐厚的文化長廊,,并配以陽光草坪、林蔭坐凳等,,打造成集兒童玩耍,、鄰里交流、康體健身,、增長知識于一體的城市園林活動空間,,受到周邊群眾普遍好評。
家住幸福里小區(qū)的張先生說,,“這些精致小巧的特色文化標識,,不僅為城市增添了綠意,還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賦能,、提升城市形象,定州市把公園建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將雨水收集,、利用與景觀綠化相結合,生態(tài)功能與景觀效果并重,。如選用透水鋪裝,、蓋板排水溝等工藝,對廣場硬質鋪裝徑流雨水進行消納,。同時,,巧妙搭配綠植,、花卉營造出小型花園式場地,在提升環(huán)境品質的基礎上增綠便民,。
城市綠化,,三分建七分管。在日常管護方面,,定州市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企業(yè)界人士廣泛參與,推進口袋公園管護由政府投資為主向社會投資多方參與轉變,,避免重建輕管現(xiàn)象,。同時,以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等活動為契機,廣泛開展不同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人人“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濃厚氛圍,。
出門就是公園,入眼皆是美景,。據了解,,定州市已建設“口袋公園”29個,僅去年以來新建,、改建公園游園17個,,新增城市綠地5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2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