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記者 代晴 劉艦 孫欣宇
“尖嘴的喜歡吃魚蝦,扁嘴的喜歡吃草籽,。你看這一片片的蘆葦,里面就是鳥兒的家,。”沈明俊說,。
冬季的南大港濕地,蘆葦搖曳,,水面上不時有鳥兒飛過,,發(fā)出幾聲清脆的鳴叫。48歲的沈明俊是滄州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qū)第一保護站的巡護員,。工作21年來,,他每天都會沿著巡護線路至少往返三趟,步數不低于3萬步,。眼下,,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迎來了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候鳥遷徙季,沈明俊和同事們加大了巡護頻次,,變得更忙了,。
“大雁71只、骨頂雞31只,、蒼鷺14只,、大白鷺17只……”厚厚的記錄本上不僅記錄著沈明俊值守的每一天,也記錄著保護區(qū)的巨大變化,。
“我剛來的時候,,沒有這么多水,也沒有這么多鳥,。有些鳥,,碰上咱都不認識。”沈明俊說,,2018年他第一次見到一種漂亮的鳥,,高高的個子、細細的脖子,、尖尖的嘴,,拍照對比才知道它叫“東方白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鳥中大熊貓”,。
“后來,每年我都能觀測到它,。從最初一個種群的七八只,,到現在十來個種群的幾百只,,它們對環(huán)境要求特別高,選擇在這兒安家,,是生態(tài)變好最有力的證明,。”沈明俊自豪地說。
巡護員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一顆愛鳥的心,。2020年的春天,一群白天鵝陸續(xù)遷徙,,但其中一只遲遲沒有動身,,叫聲也悲涼痛苦。原來,,它的翅膀受傷了,。沈明俊連著幾天送食物,獲得了鳥兒的信任,,最終把它送到鳥類救助站醫(yī)治,,“一個多月后,我親手放飛了這只白天鵝,,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這幾年,濕地的巡護力量不斷增強,,候鳥保護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步入南大港產業(yè)園區(qū)的鳥類監(jiān)測室,由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qū)建立的科研監(jiān)測一體化平臺,,正在對野生鳥類展開全天候的調查監(jiān)測,。
“監(jiān)測主要通過聲紋和圖像來實現。”南大港產業(yè)園區(qū)文化旅游局宣傳科科長張景興說,,保護區(qū)內安裝了3套聲紋收集設備裝置,,能收錄鳥的叫聲,通過和系統內1569種鳥叫自動比對,,判定鳥類品種,。此外,11套野生動物智能視頻監(jiān)測設備分布于南大港濕地不同的位置,,由AI自動比對飛過監(jiān)控探頭的鳥類數量和品種,,工作人員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可以實時觀看這些視頻監(jiān)測設備捕捉到的畫面。不僅實現了“可看,、可聽,、可統計”監(jiān)測鳥兒,又做到了“不打擾”鳥兒。
南大港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鳥兒天堂”,。
“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的候鳥數量從2019年的2萬多只,,到2021年的5萬只,再到2023年的10萬只,,4年間增長了4倍,。記錄到的鳥類品種也多達272種,其中包括1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52種二級保護鳥類,。”張景興激動地說。
水清岸綠,、飛鳥翔集,,一幅生動的生態(tài)畫卷正在南大港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