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石家莊5月26日消息(記者王藝霖)粽葉飄香時,,鑼鼓聲再起。河北,是中國戲曲發(fā)祥地之一,,端午前夕,河北為全國觀眾呈上一場名為《中華有好戲·端午特別節(jié)目》的戲曲盛宴,。京劇,、評劇、越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十幾個劇種,涵蓋南北戲曲精粹,,17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攜手青年演員,、戲迷票友同臺獻藝,帶領觀眾乘端午之舟,,賞戲曲之美,。
千年古韻 燕趙風華
河北,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從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到婉轉悠揚的評劇,,每一種劇種都承載著燕趙大地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nèi)涵,。
河北梆子作為河北的代表性劇種,其唱腔慷慨激昂、氣勢恢宏,,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起源于清代,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成為了河北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評劇則以其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點,,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它起源于唐山,后逐漸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
《中華有好戲·端午特別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央廣網(wǎng)記者 王藝霖 攝)
在這片戲曲的沃土上,無數(shù)優(yōu)秀的戲曲人才層出不窮,,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和汗水,,傳承和弘揚著河北戲曲的精神。而本次《中華有好戲·端午特別節(jié)目》,,正是河北戲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一次生動展示,。
戲魂不老 傳承擔當
“戲是我的夢,戲是我的魂,,戲是我的命,,戲是我的根。”三次獲梅花獎的裴艷玲又回到故鄉(xiāng)河北,,站在戲臺之上,,真情流露著對戲曲的癡迷與熱愛。
在戲曲界,,裴艷玲堪稱傳奇人物,。她在京劇、昆曲,、河北梆子三個劇種之間閃展騰挪,,昆曲《夜奔》、河北梆子《南北和·見娘》《鐘馗·嫁妹》《武松》,、京劇《響九霄》,,以三個劇種報評中國戲劇梅花獎,皆摘“梅花”而歸,,全國僅此一人,。
在節(jié)目中,她演唱的京劇《響九霄》選段,,更是展現(xiàn)了她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表演風格,。眉眼之間,,盡是《響九霄》的凜然氣韻,明亮聲線中迸發(fā)著生命力,,恰似河北戲曲千年不滅的火種,。
談及燕趙戲曲時,她眼中泛起漣漪:“河北梆子像滹沱河水,,粗糲里有柔情,。當年排《鐘馗》走遍燕趙村落,老鄉(xiāng)們把板凳搬到曬谷場看戲,,那掌聲比雷還響,。”
裴艷玲講述她的戲曲故事(央廣網(wǎng)記者 王藝霖 攝)
訪談間,她撫過戲服上的繡紋:“都說戲曲老了,,可你看這針腳——老戲新唱,不是貼金鑲玉,,是要把骨血里的精氣神兒掏出來給后人看,。”
對于河北戲曲的傳承與發(fā)展,裴艷玲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她認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下去,。她呼吁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戲曲,、熱愛戲曲,為戲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臺上有很多我的徒弟,、徒孫,還有很多戲曲小娃娃,??粗麄冮W閃發(fā)光,我很欣慰,。戲曲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觀眾的需求,,他們要加油,,我很看好他們。”
青春力量 戲曲新語
舞臺驟暗,,一束追光打在傅希如身上,,戲歌《離騷》帶大家感受課本之外的屈原,細細聆聽穿越千年的蒼勁之聲,。
“端午紀念屈原的同時,,我們以新青年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和傳統(tǒng)的國風戲曲相結合,,讓戲腔與流行碰撞,再現(xiàn)千年楚辭風骨,。” 作為青年戲曲演員的代表,,傅希如同樣也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傅希如帶來戲歌《離騷》,,臺下掌聲雷動(央廣網(wǎng)記者 王藝霖 攝)
“自媒體蓬勃發(fā)展的今天,,京劇推廣和破圈需要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意。” 在他看來,,引領青年了解京劇文化,,讓廣大青年在戲曲的沃土上吸取養(yǎng)分,青春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性,。
傅希如表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喜歡戲曲,。他認為,,戲曲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他希望能夠將戲曲的魅力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戲曲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談及河北的戲曲生態(tài),,他特別表示,,“我喜歡這里的戲曲氛圍,戲曲的力量不在殿堂,,在人間煙火,,河北‘北方戲窩子’名不虛傳。”他說,,這里既有傳統(tǒng)的厚重,,又有敢為天下先的膽氣。戲曲的青春,,不在演員的年齡,,而在敢于讓“200歲的聲腔”與新時代對話。
梨園新星 未來可期
“我今年6歲,,可我已經(jīng)學戲7年了,。” 扮著“花木蘭”的豫劇小演員張益一,一開口就把臺上主持人,、臺下觀眾們逗笑了,,“我的爸爸媽媽都是戲曲演員,我的胎教就是戲曲,。”
節(jié)目上,,梨園小將們帶來了少兒戲曲表演《戲曲正飛YOUNG》,,孩子們稚氣未脫的唱腔里,藏著千年戲脈的心跳,,高難度身段驚艷全場,,既有超齡的功底,又有未泯的天真,,這種反差恰是傳統(tǒng)藝術與童真碰撞的獨特魅力,。
“小戲骨”張益一登臺獻唱(央廣網(wǎng)記者 王藝霖 攝)
據(jù)了解,“小戲骨”張益一是節(jié)目上全場年齡最小的演員,。她爸爸向記者介紹,,她經(jīng)常隨父母到劇團里看演出,是劇團里的“團寵”,,耳濡目染便喜歡上了戲曲,,每次演出她都很激動,觀眾的掌聲也讓她很受鼓舞,。
家在河南的張益一此次來河北演出,,還有一個小心愿,“我想要學會河北梆子的甩腔,,帶回家鄉(xiāng),演唱給老師同學們,,給他們介紹河北戲劇的魅力,。”
“她喜歡戲曲,我們也支持她深入學習戲曲,,戲曲與生命不可辜負,。” 張益一的爸爸說,河北省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tǒng)戲劇類就有36項,,還會帶著益一常來河北,,感受地方代表戲曲的魅力。
自古燕趙多豪邁,,笑迎梨園百花開,。端午的艾香會漸漸散去,但燕趙大地的戲韻從未散場,。在這里,,古老戲曲正以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青春逆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