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唐堯故城唐城村
因為有大河,才孕育了文明,。正是有了唐河水的滋養(yǎng),,遠古的先民們才在這一地域定居、繁衍,,生存。唐河,,千百年來,,用不竭的甘霖滋潤著中山大地,,養(yǎng)育了兩岸的人民。
唐城村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村莊,,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唐城村生息繁衍,。據《正定府志》,、《行唐新志》記載:“初,,帝堯封于唐”。五帝時,,約公元前2361年,,帝嚳高辛氏封子堯為唐侯,并筑城于唐河岸,故得名唐城,。自此唐城村便成了唐侯的故城,,商代為北方方國。堯帝被封為唐侯后,,拓展了唐河兩岸的封疆之地,,并在唐河南岸修筑了自己的城池,這個地方就是唐城村遺址,,這也就是定州城歷史最早的傳說,。堯在位70年,,壽逾百歲,。當時,他除了制定歷法,,設官掌握時令,,百姓安居樂業(yè),一片太平盛世景象,,被史學界稱為“堯天舜日”,,成為古代歷代明君追隨的榜樣。
古時唐城,,西仰太行,,東俯千里平原。西北方向舒緩俊朗的峰巒由遠及近,,從高到低,,從朦朧到清晰,成為這一地域生態(tài)保護的天然屏障,。河水順勢東流,,一灣河水環(huán)抱處,地勢開闊,,水流和緩,,水面平靜,波光粼粼,,銜著靈動美麗的唐城,。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唐城村成為歷朝歷代著名的交通要塞,。據考證,,過去北方民族南下,唐城成為阻滯少數名族南侵的的屯兵要塞,,依坡就勢,,憑險河邊,依稀的古代城堡和一系列敵臺和斷續(xù)邊墻守衛(wèi)在沿河邊殘垣,成為岸邊探訪古唐河地域風景的延續(xù)不斷的一絲線索,。
可以說,,歷史上的唐河是古代定州城市的生命通道,滋養(yǎng)了一方先民,,她是一條非凡的河流,,雖然不大,但它與黃河一樣,,也是定州人民生存發(fā)展的搖籃,。
“我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說唐城的城墻要比定州的古城墻還要早,是先有的唐城后有的定州,。”72歲的來德茂老人告訴我們,,關于唐河以及唐城村的歷史大多都是源于祖輩的口口相傳。“我小時候,,就聽村里的老人說,,以前的唐河主要是用來運輸的,河面也不像現(xiàn)在這么寬,,也就不到50米,。”來德茂告訴記者,最開始建城的時候,,由于運輸不便,,人們用河流來運輸,讓木料以及石料順流而下,,為當時的古城建造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以后的數百年,唐河的運輸用途幾乎沒有間斷過,。而關于這點兒,,不久前在唐河河道中挖掘出來的古代商船殘骸,更加證明了唐河在交通運輸方面的巨大價值,。
“我們小的時候,,唐河跟現(xiàn)在還不一樣。那時的河水非常清澈,,一眼可以望見河里的魚兒,。”來德茂說在他小時候,唐河岸邊風景優(yōu)美,,岸邊有成行的垂柳,,鳥兒在樹上歡快地歌唱,成群的鴨子在河里快樂戲水,,儼然一幅小江南的景象,。那時,唐城村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河的北岸,而村民則居住在河的南岸,,糧食的收獲只能依靠船只進行運輸,。到了冬天,河里結了厚厚的冰,,村民們便在冰上墊一層土,,用推車等工具運輸肥料,以備來年開春所需,。
“那時候,,唐河也就不到兩米深。”來德茂說,,這種情況到1963年就改變了,。1963年,定州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的洪澇災害,,特大暴雨連下了7晝夜,,全市的河道水位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暴漲,。“我記得特別清楚,。那年我剛結婚,就鬧了水災,。河里的水都滿了,,雨仍然在不停下,村里也都是水,,好多房屋都倒塌了,,村里的農田基本上都被沖毀了。”提起水災,,來德茂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河道從那個時候起就變得更寬了。”
雖然唐河曾經給兩岸人民帶來那么多的損失和痛苦,,但她依然深深地熱愛著勤勞樸實的兩岸人民,。如今,在唐城村依河而建的總占地500畝,,集食品加工,、工業(yè)觀光旅游、培訓展示于一體的現(xiàn)代食品產業(yè)園區(qū)讓古老的唐河再次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唐城村黨支部書記來紅向記者介紹,,此次集中開工的7家企業(yè)包括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定州飲品項目、幸福鳥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項目,、康泉動物藥業(yè)制藥項目,、定州國際糧油食品城項目、新宗文化科技研發(fā)中心項目,、頤和保健飲品項目和紅門食品生產項目,。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如今的唐城村越變越好,,古老的村莊如今煥發(fā)新顏。目前唐城村現(xiàn)有村民4400余人,,耕地面積3186畝,。村里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出行方便了,;吃上了自來水,,再也不吃沒有衛(wèi)生保障的淺井水;住上了新房子,,徹底告別了過去的土坯房,;花卉、喬灌木種植的快速發(fā)展,,讓村民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了,,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歷史名人“郝三本”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唐城村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村莊,是清代大臣郝浴的故里,。據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有郝氏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來唐城。
郝浴,,字雪海,,又字冰滌,號復陽,,生于1623年,,逝于1683年,清朝入關第一進士,,27歲考入一甲進士,,被順治皇帝任命刑部主事,后改湖廣道御史,,巡按四川,。因疏劾吳三桂而流徙奉天(今遼寧沈陽),后遷至鐵嶺,,康熙十二年(1673)官復原職,,后任廣西巡撫,,副都統(tǒng)御史,康熙二十二年卒于任所。郝浴一生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有事無事奏三本,所以人稱郝三本,。
在唐城村,,我們見到了郝浴的后人郝萬祥。得知我們的來意后,,郝萬祥拿出了珍藏的郝家家譜,,向我們詳細敘說了有關郝浴以及其次子郝林的故事。提到郝浴的聰明才智,,郝萬祥豎起大拇指說:“郝老那腦袋瓜好使啊,,張口就是詩。”據史料記載:浴“少有異稟,,生而機警,,負異才。”郝浴
少年時期就十分聰慧,,讀書刻苦,,十四五歲就通曉儒家經典、百家之言,,16歲立下誓言:做天下第一流人,,行天下第一流事,。
在《定州風云志》中,,記載著兩個關于郝浴小時候的傳說,,其中一篇叫《郝小海訓土地》,,故事是這樣講述的,,郝浴小時候叫小海,,家境貧寒,,放學后常去砍柴割草,,有一年大旱,,小??巢衤飞峡匆娗逅痈闪?,高粱桿蔫了,,他心想,,這莊稼都干了以后吃什么,,老天也不下雨,,真是氣死人,。于是,,小海一氣之下,,跑到土地廟,,坐在廟臺前,,可是土地爺爺一動不動地穩(wěn)坐在廟里,小海解開腰帶就在土地身上撒尿,,還唱著歌謠:“老土地老土地,,請你求神來下雨,,限你十天辦不到,,罰你河南看黍稷,,你要想回到唐城地,,還得等我河南去,。”十天后還沒下雨,,土地廟倒塌了,說是土地爺嚇跑了,,
穿過京廣鐵路與107國道,唐河河道從原來的東西方向變成了自北向南流淌,,將唐城村半包圍起來,,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將自己的孩子緊緊地擁在懷中。站在唐城村北的河堤向西北方向遠眺,,雄偉的唐河橋橫跨南北,京廣鐵路像一條金色的絲帶鑲嵌在河道上方,,為這條古老的河流增添了無盡的魅力。雖然河水已經干涸,,但寬闊的河道讓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出當年唐河水流豐富時的雄渾與壯闊,。河道南岸,,一段一段已經硬化過的河坡和正在施工的機械,,昭示著古老的河流在不久的將來會再次迸發(fā)出勃勃生機。
傳說中的唐堯故城遺址,。十年后郝浴金榜題名,,到河南當了縣官,。
順治十四年,,郝浴遇赦,移居鐵嶺,。郝浴的父親郝大舫得知兒子獲赦在鐵嶺安家,,異常高興,籌集銀兩派人送去,,助其修建宅院。自此,,郝浴開始在鐵嶺辦學,,培養(yǎng)生徒,、普及文化,。郝浴在鐵嶺講學十八載,。至康熙十四年(1675),玄燁第一次東巡,,郝浴聞訊迎謁于奉天途中,具陳冤情,,玄燁為之動容,,并慰勞之,。兩年后,吳三桂叛亂事發(fā),郝浴得以平冤,康熙十四年(1675年),,郝浴奉旨“以原職召還”,,留所居宅院為書院,,并命名為“銀岡書院”,,1910年周總理就在這里開上讀小學,??滴?2年(1683)7月15日,郝浴病逝于桂林任上,。
來德茂老人告訴記者,關于郝浴死后所葬之地,,一直以來有不少爭論,,有人說郝浴死后葬在他的老家唐城村,,也有人說郝浴是葬在遼寧鐵嶺,。遼寧鐵嶺文物考古人員曾經來到唐城村對村里的郝浴墓進行考察研究,,最后認定村里的郝浴墓只是一個衣冠冢,并不是郝浴的真實埋葬之地,,所以現(xiàn)在人們都認可了第二種說法。在來德茂老人帶領下,,記者順著狹窄的鄉(xiāng)間小路,,穿過一片片的菜地和一片小樹林,,來到了曾經的郝浴墓所在地。記者看到,,原來高大的墓碑和封土堆已不見蹤影,,只有兩塊掩映在草叢中的斷裂石龜碑座依稀向記者講述著郝浴一生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的古老故事,。
在后人給郝浴寫的傳記里,,都給予郝浴很高的評價,無論他在哪為官,,都為民謀利,,直言敢諫,,深入體察民情,解救蒼生,,革除弊政,建樹頗多,,著作有《銀州筆記》、《孟子解》,、《粵西封事》、《見圣多言稿》,、《中山史論》,、《中山文集》,、《中山奏議》等等,,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因河得名清水河
緊鄰唐城村以南,,是民風淳樸,、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村莊―――清水河村。村子依唐河南岸而建,,唐河河道由原來的南北走向變換為西北―東南方向,。記者走進村子,,平坦的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一排排的新民居整齊劃一,,而家家戶戶門前的綠植為這個村莊增添了更多色彩,。
據史料記載,,明代永樂年間,,村人由山西洪洞縣遷來,,靠河建村,,以河取名清水河,。“那時,,原來黑龍泉水奔唐河而來,兩河相交的地方正是村子的所在,。那時,,河水清澈見底,,因此取名叫清水河,。”清水河村民67歲的陳占軍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村名的由來,。
據資料記載,原來唐河岸邊風景優(yōu)美,,河岸邊有兩行柳樹,,水鴨、鵝等珍禽隨處可見,,河岸兩邊蘆葦飄蕩,到了冬天還有大雁飛來,。相傳,,清康熙年間,,唐河曾改過一回道,。“原來唐河在村南,,后來由于發(fā)水,,唐河改道,,改到了村北,。”陳占軍告訴記者。“我們小時候聽老人們說,,最開始這周圍都是沙荒地,。村民大多靠在岸邊擺渡為生,。”68歲的馮哲民回憶說,,那是明代時候的事了,后來村民就開始開荒種地。
整齊統(tǒng)一的新民居,干凈寬敞的街道,,構成一幅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畫卷,;農家小院里傳來的歡聲笑語,,洋溢在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詮釋著這里鄉(xiāng)風淳樸的宜居生活,。目前,,清水河村有村民3200人,,耕地2400畝,。“我們村是省級新民居示范村,,現(xiàn)在我們的新民居已有326戶實現(xiàn)了整體搬遷。”清水河村黨支部書記李永革介紹說,,“現(xiàn)在我們村的天然氣已經全部接通入戶,兩眼160米深的自來水井,。為了讓村民有一個良好地居住環(huán)境,,我們還安裝了285臺路燈,,全村綠化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種植了1920多棵樹,。”環(huán)境好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清水河村―――這個唐河沿岸的移民村莊如今正大踏步走在奔向富裕的康莊大道上。郝浴墓遺跡,。圖為郝氏家譜,。正在建設中的唐河河堤,。從唐河河道里出土的古錢幣。面貌一新的的清水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