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古就有“吃清明”的說法,,清明節(jié)的食俗也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比如福州人必吃清明粿,廈門,、漳州、泉州必備潤餅菜,,畬族人必做烏稔飯,,客家人的餐桌上必見艾糍等,,采用的都是應季的新鮮材料,既養(yǎng)生又健康,。
畬家“烏稔飯”:烏黑悠香,,開脾健胃驅濕。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都會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也有了清明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寧德市柘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畬族烏稔飯的色香味是由野生的烏稔樹(又稱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不僅咸甜皆宜,,黏糯可口,,且因“烏”來源于烏稔樹葉里的花青素,更有具有開脾,、健胃,、驅濕的膳療功效。其制作方法就是將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再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后撈出,,放在蒸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也可把烏稔飯包成粽子,,或制成烏飯麻糍、烏米飯團,,別有一番風味,。
閩南“潤餅”:白皮紅餡,“包金包銀”,。每到清明時節(jié),,福建閩南一帶有吃“潤餅菜”的風俗。潤餅菜,,由于其白皮紅餡的特征,,被賦予了“包金包銀”的招財寓意。
包潤餅的過程一般由家庭成員一起完成。潤餅皮要薄得可以透光且不能破,。光是制餅的平底鍋就是特制的,,全由生鐵打造,每個鍋直徑約40厘米,,底厚約1厘米,,深3厘米,最大的好處就是加熱快,,保溫效果良好,,這樣的鍋不僅能讓餅皮迅速成形,且會讓餅皮更白更透亮,。
潤餅菜的內餡多以應季的時令食材,,比如花生腦、海苔,、香菜,、胡蘿卜、菜心,、豆腐條,、海蠣煎、肉絲,、豌豆等食材,,其中海蠣煎也是不可或缺的內餡“配角”之一。如此一來,,胡蘿卜的甜味,、菜心的脆甜、豬肉和海蠣的鮮味得以混合保留,,令餡料的口感變得豐富起來,。
在卷潤餅菜的環(huán)節(jié),先撒上一層酥脆的米粉海苔,,依靠海苔的“吸附力”來吸收其他內餡的多余油脂,,這樣即便餡料有過多汁水,入口時,,也會因海苔的中和而變得爽口,,油膩感也會隨之“煙消云散”。
食用時,,鋪開圓盤似的餅皮,,先在餅皮內抹上果子醬,然后包上佐料,,再卷成筒狀,兩頭折攏包好就可以吃了。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黃色而成,,更為香脆可口,。
“春到人間一卷之”,除了福建,,潮汕人也喜歡吃咸甜各種餡料的潤餅,;而臺式潤餅則少不了高麗菜,配合海蠣,、蚵煎和特色花生粉,,吃起來甜潤可口。
客家“艾糍”:青碧玲瓏,,清香祛風,。福建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在龍巖市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婦女們會把它們采下來,,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里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濃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糍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著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艾草本身還有祛風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時會用艾干來燉雞,一來滋補身體,,二來驅除風邪,,只要艾干放的適量,味道會非常好,。(記者 吳軍華 李菁雯)